6月5日下午,在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现代传媒教学实验中心,原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我校客座教授焦波做了一场题为“由《出山记》看乡村纪录电影的创作”的讲座。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名誉院长任金州、党总支书记郭贵中、副书记王卫峰出席了此次讲座。郭贵中主持。
焦波,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研究员。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纪录片奖,广州纪录片节最佳长片奖,第三届学院奖评委会大奖等23项大奖。成为中国摄影界从事纪实摄影创作,纪录片创作的优秀人物之一。纪录电影《俺爹俺娘》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电影节和土耳其安卡拉国际电影节。
“两年前我来到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今天再次来到,感觉回到了家,回到了娘家!”一句亲切的开场白拉开了讲座的序幕。焦波导演首先向现场师生展映了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会最佳作品奖的影片《出山记》。在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焦波导演聚焦于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的大漆村,率领团队在那里驻扎了三百多天,与老乡们同吃同住,以脱贫攻坚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大通道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为主线,真实记录了当地群众走出大山的故事。
影片展映结束后,焦波导演与现场师生进行交流,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在谈到《出山记》拍摄角度问题时,焦波导演借用白岩松对《出山记》的点评:“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焦波和他的团队既不是俯视,也不是仰视,而是始终的平视。”焦波导演对此做了解读,他说:“客观地记录,不干涉就是平视,就是倾听。倾听老百姓真正的心声,倾听乡村干部的心声,倾听国家的一些政策。倾听和平视,它就是一种记录的态度。”
当回答“为什么能让农民自然地面对镜头?”这个问题时焦波导演幽默地抛出一个问题,“你看我像农民不?”焦波强调说,态度是第一位的,有态度有情感就能让人相信你,别人才愿意向你倾诉。在如何选择故事中的主人公上,焦波导演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去采访,了解人物身上有没有故事或即将是否会发生故事;二是看他是否善于表达;三是观察他能否适应镜头。
当问及“未来是否会拍一些其他题材的纪录片”时,焦波导演深情地谈到自己的乡村情结:对爹娘有感情,对土地有感情,爹娘走了,但是乡村永远在,乡里乡亲永远在。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传统文化的根,是爹娘的爹娘,所以说记录乡村就是记录爹娘,他就是农民的儿子。他理解乡村,乡村也理解人他。“如果说我的特长的话,那就是拍摄乡村,我还要靠着篱笆,扛着锄头,在山间小路上游走一生。”最后,焦波导演用了片中人物的一句话:“把这里挖深些,再挖深些,这里就是我的坟墓!”回答了未来拍摄方向的选择问题,会场上响起了掌声。
最后,任金州教授分享了观看《出山记》的一些感受:他认为中国故事有几种讲法,有概念故事,理论故事,观点故事,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故事。而能用电影的方式拍摄记录片,并融入对农村的深刻认识就更难了。谈到影片价值,任金州教授说:“这部片子给我们留下了真实的历史记录,具有历史价值,这是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