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我系09级广播电视编导2班王令森同学导演的纪录片《盆窑工》自2011年5月步入拍摄阶段以来历经近一年的时间,2012年3月终于拍摄制作完成,并于2012年4月15日成功入围“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金鹏奖”主竞赛单元。这正是我系实践教学有代表性的成果,自2009年我系增设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以来,编导专业经历了3个春秋,学生作品层出不穷,获得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也是对我系实践教学成果的一致肯定。
广播电视艺术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用光和影创造出观照人类思想的心灵空间。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广播电视反作用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现象日益突出。这充分的体现了视听艺术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我系从2009年增设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至今已有三个年头。三年中,我系始终坚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着眼学生自身特点,鼓励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获得了今天优秀的成果。
一、构建“一专多能”的学习培养模式 着重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基础教育与专业特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发展模式,在专业教学上采取了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还有专业实训课五个基本模块在内的“一专多能”的培养方向设置。
在实践教学方面,从大一新生入校,我系便指导、鼓励学生拍摄本系的宣传片:以“宣传片”拍摄方式入手,结合理论教学,锻炼学生的视听语言能力和影片剪辑技术,从而将“动手实践”的意识推广给学生,从特色实践和专业定位的不同角度,加深了他们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10年,我系编导专业学生联合我系主持与播音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以及我校其他院系的学生,拍摄制作了中等长度高清数字电影《窗外》,在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以及本地传媒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窗外》是我系2010至2011学年度教学实训项目之一,是至今我系历次实训课项目中创作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这次实训课项目的最初目的是“将影视剧本创作、影视剪辑艺术理论教学应用到实际创作当中去”,但本次实训项目的成功程度远远超出最初实训计划的设想,本次教学实训充分展示了我系的学科资源与教学设备,从不同教学角度锻炼了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掀起了继我系07级学生作品《那年 我们》之后学生作品创作的又一个高潮!
这充分说明了,我系对“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重视程度,也充分验证了我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力与生命力。
三、发挥编导专业自身优势,强调作品题材的深度与广度
201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河北调研时强调“基层是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基层文化的发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注重基层基础、坚持利民惠民,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基层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为我国广播、电视系统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中坚力量。提高学生对文化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意识,对整个广电系统人才的素质构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系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学生“文艺创作思想性广度、与深度”的提升。2011至2012学年,我系实训课项目“纪录片《盆窑工》”于2012年三月完成。四月,参评“第三届国际新媒体短片金鹏奖”主竞赛单元,作为60部国内外纪实片入围作品之一,从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2733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主竞赛单元评比环节。
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金鹏奖是由中宣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的中国唯一国家级、国际性新媒体短片奖,每年举办一届,旨在奖励国内外优秀新媒体短片创作,发现和激励有理想、有激情、有创造力的影视团队和人才,培育和孵化优质新媒体影视创意项目。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金鹏奖被称为新媒体短片的“奥斯卡” 。金鹏奖以“新媒体、新生活、新未来”为主题,以国际化视野,为世界各地短片爱好者绽放精妙创意,成就影视梦想创造机会;为新媒体短片这一新兴艺术形态的发展添砖加瓦;为新媒体和新媒体视听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纪录片《盆窑工》讲述了河南省沁阳市盆窑村的制陶艺人王正成的故事。王正成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制作技艺”唯一的一位传承人。2011年夏天,王正成和他的两个徒弟打算烧制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黑陶工艺品,但经历了一夏的忙碌与辛酸,他们的梦想却没能成功。本片表达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关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赞美,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当代经济文明与文化建设的思考。
四、注重校企联合 探索实践教学改革
我系注重校企联合,与数十家传媒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教学科研为先导,结合专业工作室以工作室制为平台,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是我系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新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并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素养,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复合型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
工作室制实行系主任领导下的层级管理,在系的层面设新传系工作室,系工作室下设办公室、设备处、人事处,管理和指导以编导、主播、新闻、传播教研室为依托的四个专业工作室。现在新闻与传媒系已经成立影像制作工作室、演艺工作室、新闻工作室和传播工作室四个工作室。
系工作室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重点接洽能够有效带动教学科研质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项目。
系工作室以项目制为运行模式,每个项目由一名专业教师担任项目经理,管理项目人员、制定项目进程并负责对项目运作进行指导。
选定每学期开设项目,确定每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制定本学期各项目详细进程。
对外合作协议商定后,系工作室将向各专业工作室下达任务计划。各专业工作室应在系工作室领导下创造性开展工作,提交具体实施方案,按期保质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对外合作活动按项目制运行,实行专业工作室主任制。各工作室切实加强对项目的全程监控,并明确项目负责教师。
各专业工作室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努力促进工作质量的递进,并以此带动教学科研的发展。
五、鼓励影视创作形式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同年,中国纪录片年度发展报告《纪录片蓝皮书》发布,数据统计,2010年,省级以上电视媒体纪录片总产量约为5094小时。电视节目栏目化将需要大量的电视创作人才;电视节目专题化也需要大量的电视节目产量。
我系是在河南省内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院系开设社会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必修课程中为数不多的一个,旨在夯实我系各专业学生人文社科基础、拓展专业素养及视野。我系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分为文艺编导方向和广告编导方向,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与创作方向。
在鼓励纪录片、电影短片创作的同时,培养学生电视节目策划的能力和电视节目拍摄制作的技术。使学生实践创作的题材、形式、应用媒介多样性,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
目前,我系学生拍摄的微电影《爸爸》已经完成;《美丽合声》《搜罗天下事》等多部电视节目已创作完成,《巴克》《求婚》《审讯篇》等多支广告短片创作完成并受到好评;另外一部关于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纪录片正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当中。
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系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会上升一个更高的高度;我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成果会在不远的将来,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09广播电视编导二班 指导老师:袁辉)